2021的阅读

2021年是黑暗的一年,从我的搜索记录、豆瓣常去小组、微信记录以及youtube记录都可以看出来。一万个不幸中唯一有幸的是,我重新开始读书这件事。虽然一年到头也只读了十本书,甚至无法总结年度读书top 10,但我开始拥有另一个可以逃避的空间,一个和令我厌恶的现实世界有所联结却又没有直接影响的世界。我可以在其中憎恨自己,也可以在其中讨厌他人,但我可以享受感同身受。这篇准备以时间顺序来说一说今年读过的书,谢谢曾经辛苦耕耘的人下的文字在另一个时空的陪伴。

Normal People

听播客的时候,不断听到人讨论没有书写当代生活的文学作品,这其实也是我的困惑之一。尤其是中国的严肃文学,大多都还是在写上一辈的事。由于对当代生活有很多疑问,所以今年大部分的书读的也是写当代生活的。
我其实已经完全记不清故事的情节了,只记得整本书都十分吸引人,很快就看完了。Sally Rooney是很会写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及现代人之间的交流和羁绊——年轻男女伸出脆弱的触角,互相刺探彼此的气息,心里拐了又拐无法言说的那些弯弯绕绕。

把自己作为方法

第一次读这种非虚构作品,就是这种对谈的形式。开始读这本书的原因,大概是因为随机波动,或是项飙迷妹淡豹吧。这也是我对人类学的第一次接触。项飙作为一个学者,身上有太多让我感到敬仰的特质,其中最瞩目的就是他的谦逊。
人类学给了我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当我痛苦和迷茫的时候,从一种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世界中的人为什么以如此这般的形态呈现,会让我有一丝丝慰藉。
关于“附近性”的讨论(主要还是在项飙和许知远的讨论中提到的),是让我感到十分诚惶诚恐的一个话题。尤其是疫情之下,人在他乡,我几乎放弃了对附近的追求,对附近的community的倚赖。

照护

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外公。我是今年才知道他得的不是帕金森,而是叫做进行性核上麻痹的一种病。相比帕金森,这种病更加罕见,且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能换做以前,这就被认为是“人老了”。
凯博文是从美国社会的角度写的这本书,他提倡人和人之间应该搭建起一个有人情味的网络,来承担照护的作用。然而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可能需要另一个角度的反思,人情社会之下,有什么样的社会机制可以减轻人们在照护上所用的精力和时间,让人从这种对于精神和体力的巨大消耗之中走出来。
文章中不仅讲述凯博文教授对于妻子不但从物质和生活方面的照顾,更多的着笔的是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变化以及体力的消耗,而这种衰弱对于被照护的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涉及到人的神经和认知的变化,病人无法理性地理解照护者,照护者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理性地与其交流,往往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我妈这两年花了很多精力在照顾外公上,这近乎成为一种折磨,而我也能感受到我妈的情绪受到的影响。她明知外公已经开始逐渐失去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却总是对外公大骂出口,责备他的行为和过激情绪。我一面惭愧自己无法帮忙,一面理解我妈因此而背负的精神压力,更加心疼无法再被家人理解和尊重的外公。

繁花

对于这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今年看的为数不多不是写当代生活的书。上帝全然不响,只看着世间人在其中浑然不觉。

我的阿勒泰

李娟是今年遇到的意外的惊喜。我小时候竟然从来没有看过她的书。但或许即便小时候看过,也无法理解她的好吧。李娟像一个精灵一样,把平凡的牧场生活变成了晶莹剔透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心灵可以有这样的灵性,对生活有这种捕捉呢。当然李娟或许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这些文字都不是信手拈来的,都是她一点点用了很多技巧雕琢出来的。
生活太重太苦的时候就可以读读李娟吧。她有魔法可以吧苦难化为清晨的露水。

小行星掉在下午

沈大成也是精灵哈。这个短篇小说集收集的是带有一些科幻或是奇幻色彩的故事,但大成想要探讨的是各种各样生活在边缘的人物,是对他们生活奇幻而温柔的讲述。
其中有两篇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
一个是得到机会观摩幸福人家生活的人。今年我有很多的时刻想得到这样的机会,当我看不到自己活得幸福生活的希望的时候,我很想能够附着在我的某个人身上感受幸福。我看着自己的生活,和我我想要达到却到不了的生活,再看着令我羡慕的生活,想要逃避的我非常感谢大成给这样的心理感受以一种呈现。我尤其感谢大成的是,她说写下这些不是为了讽刺什么,只是想试一试写下另一种生活的样貌,给它以一种可能性。
另一个是预言一般的讲述疫情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探讨了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变化,阶级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当然最震撼的还是这些虚构出来的故事,其实远远不如真实生活那么糟糕,现实本身往往超越人们的想象力,人性本身也是。

夜晚的潜水艇

这本书在今年被讨论的太多了,我没有特别爱这本书,当然也没有特别恨。我没有读过博尔赫斯,所以开始时是被陈春成的想象力所吸引。从这些小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冷门的《李茵的湖》。讲的是一个女孩对于年幼时期的湖泊的寻找,以及她最终因此而逝去的故事。作为一个从十岁开始就拥有“故乡”的人,这种叙述对我有天然的吸引力。

你的夏天还好吗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本和《台风天》很像的集子,讲述很多离我很近的故事,看完了才发现,这是一本刻画贫穷和阶级的书。
首先第一点感受是金爱烂的文字非常好。她对普通人的生活和想法有细致入微的感受,并且能够十分精准地表达出来,然而这一切都是包裹在一种很平静地讲述之中。普通人的生活是在缓缓地腐烂的,是无法挣扎的。
印象最深的是《三十岁》,原因是我也在经历着这种来自年龄的诅咒。里面的一句话说,二十岁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是过程,三十岁以后觉得一切都已经是结果了。书中的主人公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却因为在二十多岁时犯的错误,人生慢慢跌进了谷底,而当她站在一个人生年龄的坎儿上的时候 ,她发现已经无力去挣脱了,生活像是沼泽,一切已成定局。
当然这其中也有东亚国家共同的,对于年龄的歧视,对于人什么年龄应该做什么事的规训。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容不得人犯错误甚至走弯路的,如果一步走错,一切都会变成结果,而人在社会上也不再被给予改变的机会。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今年开始进行心理咨询,看这本主要也是对心理咨询的好奇,想知道别人的心理咨询是什么样。总体来说这本书十分易读,文字非常流畅而也很通俗易懂,我看了半本,听了半本Audible(在漫漫的周末看房路上)。
一点最深的感触就是,people regress。人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家庭、社会关系等等,而养成一个负面的习惯。在艰难地往上爬离这种习惯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又一不小心落入曾经的圈套中。这种regress可能是一生需要抵抗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无法意识到,而有些人却因为熟悉和安全不断回到明知会伤害自己的状态之中。
另外一点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痛苦没有等级,没有谁的痛苦比另一些人的更痛苦,芝麻大的事造成的痛苦和天大的事造成的痛苦,都是痛苦。我们没有资格评判他人,也不必评判自己,更不必因为自己的痛苦而认为自己脆弱。接受他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自己的感受,才能接纳自己。
心理咨询中我很难对咨询师说出心中郁结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也越来越封闭自己,很少跟别人分享我的真实感受。读这本书让我感到安慰的一点是,很多人在心理咨询时,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真正跟咨询师袒露心扉,比如失去儿子的父亲和那个打算下一个生日时自杀的老人,能够诚实地面对内心以及能够把真实地自己展现给信任的人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老实说这本书读得并不是十分认真,本来主要想听书,但是实在有点受不了爱尔兰口音,所以最后还是看了电子版。
我很喜欢Eileen这个人物,主要因为最能和她relate。走到一个将近三十的路口,发现自己的人生一无所成,曾经的朋友也四散了,一段亲密关系结束,做着不怎么有激情的工作,要被温吞的生活吞没。所幸她有虽然若即若离但是用所有温柔对待她的Simon,还有同样拧巴的可以和谈天论地的好朋友Alice。
很多人反对最后的happy ending,觉得是画蛇添足,但我却非常喜欢。尤其是Eileen最后的那段话,她是如此地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母亲,甚至有些难以相信和Simon的幸福生活真的成为了现实,但是看到一个摇摆的灵魂找到了坚定生活的勇气,还是十分动人。(我很需要)。

Klara and the Sun

今年的最后一本书,像是童话故事。由于是机器人的视角,所以有些叙述需要花点力气才能理解。比如oblong,我看到一半多才明白,指的是手机或者电脑。
看到译者说Klara无法真正成为人类,因为她没有人类的自私。也没有什么可批判的,复杂性大概是让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吧。

如果真的有人看到这篇文章,会发现我骗人了。其实一共读了11本,我真棒。终于赶在今年的最后一天完成了这篇文章,再次许下愿望,新的一年可以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从文字里获得力量。